邓男子 | 魔幻与现实的双面人生
♫
2002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英语播音与主持专业
两次登顶国际魔术届奥斯卡
国际魔术师协会(IMS)“梅林奖”
(最佳电视表演创意奖 及2017最佳华语魔术秀)
2009年世界魔术大会(FISM)香港预选赛冠军
2017年江苏卫视大型魔术竞技巨制
《超凡魔术师》总顾问&现场解说主持
连续6周破1
多次登顶周五收视冠军
湖南卫视御用魔术师、
多次登上湖南卫视小年夜春晚,元宵喜乐会,《快乐大本营》等王牌综艺
与吴亦凡、宋仲基等同台魔术并登上微博热搜
自创魔术脱口秀《男子曰》累计过百场演出,
过20万人次覆盖,被誉为最佳华语魔术秀。
此外,作为一个拥有浓厚新闻基因的中传人,他还:
2004年担任世界魔术大师邀请赛现场口译员
2007年进入凤凰卫视资讯台港闻部工作
参与报道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
2017年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央视电影频道《世界电影之旅》外景主持
凤凰卫视资讯台港闻部出镜记者
湖南卫视“漫步地球村”、“华人一时间”
“金鹰访谈”等节目主持人
国内首个魔术音乐剧《王牌游戏》主演
传传刚看完《超凡魔术师》:呀,超喜欢这个节目~不愧是师哥做总顾问!
他就是02英语播音师哥
有着多个知名卫视主持人和时尚魔术师双重身份的
👇👇👇
邓!男!子!
(▲这位传粉你记得没错,校庆60周年邓男子师哥在晚会上表演魔术,当时可是火爆全场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09wvgjov&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中国传媒大学60周年校庆晚会上的魔术表演,真心👍)
回忆起当时表演这个节目,师哥自己都说“太长了,真没想到最后表演了那么长。”
三年后他在江苏卫视《超凡魔术师》节目中,遇到当时在现场的张绍刚老师。
张老师开口第一句话就是:“男子啊,你当时给我们演了五十分钟啊!”
男子曰:“哪有五十分钟……也就二十来分钟吧……”
张老师:“谁说的啊?我们在台下都给冻死啦!”
这个“小失误”其实是故意设计的。“我比较喜欢在程序上面有自己的设计。老派的魔术师不太讲究节奏,但现在的电视行业更多的是讲究编排,如何吸引观众过来看。所以我在里面会设计一些桥段。”师哥承认,“而且我是在广院啊,咱们学校的学生都见过世面,不给一些特别的东西大家不会买单的。”
“我当时站在台上就想,‘我在别的地方听到掌声很容易,但听到嘘声不容易啊。那就放个桥段让大家故意嘘一下吧!’ ”(偷笑😏)
(▲ 谢谢师哥送给传传扑克牌,超炫酷!)
魔术师的奇幻人生
♫ ♪ ♩
“我就是得跟别人不一样”
2015年,师哥凭借在湖南卫视元宵晚会上结合浓郁中国风元素与斯坦尼康一镜到底拍摄手法的魔术表演《魔幻元宵》,一举夺得被誉为“全球魔术界奥斯卡”的梅林奖——电视表演类 最具创意魔术师奖。
(▲ 《魔幻元宵》“手机点鞭炮”表演)
谈及这个魔术的灵感来源,师哥神秘地笑着说“因为我喜欢看音乐剧”。
“音乐剧就是把很多时髦的东西揉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他道出了这个魔术设计的“秘密”,“我每年都会去百老汇和西区刷戏,一天看两三场,吸收其中的精髓。然后我最喜欢看的晚会,不是奥斯卡颁奖典礼,而是托尼奖,戏剧界的奥斯卡。它上面很多的表演都是斯坦尼康一镜到底呈现出来的,非常有意思。但难的是你要把每一个细节的地方都和斯坦尼康完美配合,在场上一口气走下来。我当时就想能不能把这个东西给做出来。”
(▲ 《魔幻元宵》“空箱变羊”表演)
“十年前问你魔术师是什么样子,就两款:国内的魔术师——长袍马褂;国外的魔术师——燕尾服,戴高帽子,帽子里能提出兔子。这是我们经典的对魔术师的印象。但是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如果还是这些东西就没有任何进步可言。”师哥直言不讳地说道,“比如衣着上,为什么魔术师一定要穿长袍马褂,一定要穿Tuxedo?你在电视上看我,基本上台没穿过黑色燕尾服那种,穿西服我都得有点设计感,努力地跟别人不一样。”
“如果你会变扑克牌,别人也会变扑克牌,那你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可如果你加入一个包装——‘360度无死角’元素,颠覆大家以前看魔术的习惯,让一圈人围着你,各个犄角旮旯都站着人,从各个角度看都不穿帮。那一方面证明你技巧高超,另一方面证明魔术并非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这样都不会穿帮,那魔术其实没那么简单。魔术的精彩不单单包括它本身的技术,包装也很重要。”
(▲360度无死角表演)
师哥还尝试挑战过“5分钟变20个魔术”的“限时魔术表演”。
(▲ 5分钟挑战20个魔术的“限时魔术”表演)
“现在看电视的人,会比以前更有期待,一个看点不够,还得多加几个看点:比如明星互动,比如植入一些新的概念——‘无死角’、类似于体育竞技的‘限时魔术’等等,让观众觉得更有期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328srrth3&width=500&height=375&auto=0(▲邓男子魔术 谭松韵配合)
我最擅长的其实就是跨界。现在这个时代你要创造一种新的艺术是很难的,而可以做得比较好的创新就是跨界嘛。那有什么还没和魔术跨上界的呢?”讲到这里,师哥卖关子地停顿了一下,“比如说武术——你如果“啪”变出十八铜人出来,“哗哗哗”耍大刀,耍完以后十八铜人拿几把大刀竖在地上,然后魔术师平躺在那几个刀尖上面——就跟武术很好地糅合在一起了。”(男子师哥表示,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往这个方面思考和努力。大家敬请期待啦!)
♫ ♪ ♩
魔术生涯的起点
谁能想到,这么厉害的一位魔术师,最初的学习居然是从同学之间的游戏开始的?
“我上大学才开始接触魔术。班上一个同学给我变了个魔术,引发了我的兴趣。那是我第一次看近景魔术,觉得很有意思,就请他把他会的都教给我。刚开始都比较粗浅嘛,为了进阶学习,我就去魔术店,在那儿我遇到了我的启蒙老师--一个老外,玩魔术玩得挺好。我正好学英语播音,有这个语言优势,就跟着他学。他会的都教给我了,不过现在他早不从事魔术了,而我还走在魔术的道路上越发不可收拾,哈哈!” 师哥回忆道,“所以我对现在很多的新晋魔术师的第一建议就是——学好一门外语。这样你才能接触到国际前沿的一些技术和创意,学到比别人多得多的东西。”
“现在基本都是有朋友来了就拿出来表演几招,让大家开心开心。”说到刚开始练习魔术的时候,师哥眼神里不无自豪,“刚开始练那会儿,天天拿副牌,或者拿两副牌。因为那时候手生,牌容易掉,也容易丢。所以揣两副牌在兜里。
当时的班主任吴敏苏老师经常叫我们去北门那个大喷泉早读,我每天从梆子井走到那儿的过程当中故意不骑车,边走路边双手拿着牌“哗哗哗”就这么练,一直走到北门。读到喷泉开始喷水,我们就去吃早餐、上课。那时候天天练,嘴里念着英语绕口令,手里也不歇着,一直练。每天至少六个小时,没有间断过。”
新闻记者的“惊险”人生
今年11月初,师哥在湖南卫视做了五年多的一档节目——《新闻大求真》斩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是一档与魔术没有任何关系的节目。”他笑着说。
事实的确如此,《新闻大求真》最开始是在演播室里教小朋友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何做实验,讲述其中原理,锻炼小朋友动手能力的一档节目。后来导演组觉得这种形式“不够接地气”,不够深入人心,就把实验器材搬到了穷乡僻壤,在大山里、田地里拿一颗种子、几根树枝之类的东西,教那里的小朋友做一些他们从没见过的实验。
“五年下来我们几乎跑遍了所有省会城市的周边地区。我们每周播四集,每两集是一个地方,基本上去了两三百个边陲小学。”
师哥的叙述让我们有点不敢相信。他向我们展示了手机的飞行里程计数软件,“这还只是部分我们坐飞机到达的地方。”屏幕上赫然显示着:飞行里程已超过99.9%的用户。“有些地方我觉得这辈子可能就只能去这一次,所以我每去一个地方都特别珍惜。”
(▲ 师哥手机飞行里程 图中红点全是他飞到过的地方)
♫ ♪ ♩
悬崖村遇险
“最惊险的一次是去“悬崖村”,我们是所有去过的媒体中经历最危险的,那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看到泥石流。”坐在安静的酒店房间里,我们听着师哥的叙述都不禁觉得毛骨悚然,“山周围的盘山公路要么被大石头全部封死,要么地上就是一个个大窟窿。必须向上爬的那一段悬崖,垂直距离一千多米。那个悬崖陡到什么程度呢?基本上最缓的坡是70度。最后那一段有一个天梯,是垂直往上的,直接徒手爬。”
“当时都想不到害怕,只想着快点爬完快点往上走。我们带了一个航拍器去,后来看航拍器拍的照片,毛骨悚然。那都是木条藤条搭的梯子,爬的时候只要一松手,人就没了。也没想到买保险。”师哥说着,瞪圆了眼睛,“下山的时候天已经是傍晚,最后到达山脚时天全部黑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说‘大难不死’。”
然而更惊险的是下山路。
♫ ♪ ♩
“差点连婚都没结成”
“山上没有住的地方,我们拍完已经是傍晚了,赶紧要下山。当时泥石流还没停,我们听到周围的山上“轰隆轰隆”不停地在掉大石头。出去的路全被堵死了,我们是徒步出去的,扛着设备一直走一直走。”说到这里,师哥又顿了一下,“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呢?
——因为第二天我结婚。”
“婚礼十二点开始,我十一点四十才赶到现场,而且是一身泥。一到场家人赶紧给换衣服,弄完赶紧上场。我当时就在想,要是真有个坑掉下去了,或被石头砸到了,那就结不成这婚了,新郎都没了。”
“还有很多很多类似这样的瞬间,让我觉得‘这辈子经历了这个,值了!’”。
还有一年冬天的时候,大雪封山,车没有装防滑链。踩着没腿肚子的雪,半夜十二点一群人不得不下去推车。
“因为都是跟孩子们打交道嘛,一直干下来,真的觉得这五年特别有意义。”师哥深有感触地说,“不像我们现在城里孩子什么都有,有些学校连电都没有,平时都是在自然光下学习,必须在天黑之前把作业写完,不然就没灯了。”
(▲ 男子师哥与《新闻大求真》里的孩子们)
“但你看着这些孩子,他们的眼里并不是露出祈求啊,或者‘我可怜巴巴的,你给我点儿钱’这种样子。每个孩子的眼睛里都是满足,因为他们没见过那么多花花世界,没那么多欲望。他们在我面前指着山对面的那个村子说‘我去过那个村子,那个村子里有很大的房子。’我听得特别感触”。
Q&A
传传:作为第一个加入《超凡魔术师》的魔术顾问,深度参与创作一档大型魔术真人秀电视节目,对你来说有什么独特的体验?
邓:从去年8月至今,我和导演组的同事一起去国外考察了许多成熟魔术表演秀,拜访过“神级”的魔术大师,也有幸能够邀请到国内外数十位优秀的魔术顾问朋友和我一起为节目出谋划策。从节目模式到每一个魔术的研发,从选手的甄选、培训和每一件道具的开发、研究,从彩排录制到后期剪辑,我亲眼目睹了节目组无数个“头脑风暴”的日夜。
这一次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魔术师在参与节目,这些年的经验让我能站在电视人的角度来看待节目的方方面面。策划、台本、镜头、音乐、灯光、妆发、后期……节目制作的每一项环节其实都是魔术,每一个全情投入的节目组成员都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传传:既是魔术师,也是记者主持,有着这两重身份的你给自己的定位究竟是什么?
邓:其实我一直把魔术当做我的爱好,只不过许多人因为魔术这种艺术的独特性而认识我。而小朋友们可能更多知道我是《新闻大求真》节目里出来的。我两个身份都很喜欢。
(▲传传独家赠送师哥表情包)
标签是什么我并没有那么的在乎,年轻的时候能让自己多做点事儿,有点成就感,我觉得这才是比较重要的。
(▲邓男子师哥在电影《缝纫机乐队》中饰演吉它手)
(▲邓男子师哥教吴亦凡变魔术)
传传:在中国传媒大学的这几年学习生活,对你的双重职业生涯分别有着怎样的影响?
邓:我觉得最大的影响就是“纵容”了我做这些事情。在其他的地方可能第一不会有这样好的机会,第二不会有这么大的空间给到我做这样的事情。
有一次吴(敏苏)老师在上演讲课的时候就跟我说:“那你用英文来谈谈魔术吧!”我说那行啊,正中下怀,于是就说了,说得挺好,大家也挺喜欢。
另一方面,广院是一个和电视行业紧密结合的地方,所以许多这方面的知识会耳濡目染地学到。有不少做电视摄像、编导的同学聊的东西,对我后来的魔术编排产生了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现在许多同学成了各大电视台的顶梁柱了,我做一些节目的时候问他们,他们也会告诉我怎样能去更好地呈现,我觉得这种影响是“溪流汇成大海”式的。上学的时候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做着做着突然有一天时间会告诉你,该做这个选择。但之前经历的一切都是有用的。”为什么人们一直叫他“何老师”?他在校园做老师成长起来,气质和别的主持人就是不一样,他很知道如何去关怀别人。同样的,广院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汲取营养的土壤。
(▲传传独家赠送师哥表情包)
师哥“爆出”广院学习生活时的“猛料”:
我是02级,正好是属于“广院”和“中国传媒大学”交界的那一届,进来的时候还叫“广院”,离校的时候毕业证书上写的就是“传媒大学”了。我当时上大学的时候,八通线还没开呢,只能坐城铁坐到四惠东,然后再坐一小巴到梆子井。
我们是第一拨住进梆子井的人,记得当时住在……2502。
(▲如今的2502房间外部照片)
我第一次看下鹅毛大雪,就是在广院。我在湖南出生,广东长大,基本上没有看过下鹅毛大雪。人生第一次看大雪纷飞的时候,是上体育课在学校操场跑400米。那还是刚到广院那会儿,我剃了个光头。也不知道发什么神经,跑到北门那个小理发店(青发如丝)去剃了个光头。雪飘到头上凉飕飕的,我迎着大雪跑步。那感觉……多年之后我想到这场景,都觉得特别温暖。
(▲传传独家赠送师哥表情包)
暖气也是我在广院人生第一次接触。每天晚上在暖气片上放一袋牛奶,早上起来可以喝。现在想起来都是特别美好的回忆。只有在大学期间,才有这样美好的回忆。
还比如晚上宿舍里一碗方便面,大家打呀,一人一口抢着吃……
传传:获得过那么多奖项,有什么感想?
邓:其实我一直不觉得这些奖很重要,可能最终得了一个奖也就是和团队里的小伙伴们吃顿饭。这些奖项只能证明在某一个时刻的别人对我的认可,既不能代表过去,也不代表未来。自己所有的电视节目和魔术表演,我回头看的时候都不觉得“完美”,总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
我也从不认为自己是什么“魔术大师”。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大师”的时候,他的进步就停滞了。所以虽然许多人认为魔术是我的职业,但我一直只说它是我的一个爱好。这表示我在其中还可以继续往前走,还有许多东西可以学。
我觉得学习不只是让你获得知识,而且还能让你不惧怕未知。
传传:对师弟师妹有什么寄语?
邓:Do what you like and like what you do.
我自己是一个很少能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做好的人,我现在做的也都是自己很喜欢的事情。我一直觉得兴趣才是最好的驱动力。如果你暂时没找到自己的兴趣,也不妨试试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变成自己的兴趣。
●●●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 ● ●
记者 | 王雪枫
编辑 | 王雪枫
摄影 | 陈逍
美编 | 张晓君
责编 | 刘帆